欢乐的腰鼓敲起来,昂扬的台步走起来……10月1日下午,浦东周浦镇小上海步行街沸腾了。中学生画糖画、糕点老师傅乡土月饼制作、乡村老艺人芦苇编织、乡村老妈妈搓稻草绳等等,沿着牌楼口一字排开。国庆中秋双节喜相逢,步行街上拉满了浓浓的民俗风。
由周浦镇人民政府主办、周浦企业文化促进会承办、泰隆银行周浦支行协办的周浦镇第68届国庆节中秋节“泰隆杯”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正式开启了欢乐之旅。
陈军贤摄,下同
参演节目亮点多多明利配资
本届“民展会”的参演节目亮点多多。来自上海市傅雷中学的王建军老师吹奏起萨克斯,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、《南泥湾》、《浏阳河》等曲目深情而悠扬动听,奏响了活动开场曲。
非遗青竹独奏表演者邱魏,在部队当兵期间曾多次参加军乐队演出,退役后来到周浦镇的上海澳星照明电器制造公司工作。工作之余,他除参加公司的文化活动外,积极带教本镇乃至南汇惠南镇的学生,学生中的竹笛吹奏水平有的已考到了八、九级水准。他这次竹笛吹奏的曲目是《牧民新歌》,是中国竹笛十大名曲之一,音乐清澈而悠远,纯厚而有韵味,令人驻足细细聆听。
60多岁的吴金玉师傅正在展台上手工制作鲜肉月饼。他动作娴熟明利配资,一两分钟就能制作一个月饼,且用料讲究,用现熬的猪油、采用当天早上买的上等夹心肉制作的馅料。做好的月饼即刻放进桌上的烤箱里烘培,半小时后,一格格香气袭人的月饼就出炉了,围观者围了里三层外三层。吴师傅是本镇百年老店三阳泰的老职工,退休后每逢中秋佳节上街现做现卖鲜肉月饼,游客常常排起长队争相购买品尝。三阳泰糕点已被列为非遗传承项目。
泰隆银行周浦支行也在这里设摊展示银行文化,向游客宣传金融知识,并向游客传授如何预防金融诈骗的风险等。该支行行长王星介绍,该行融入支持本地文化活动,也乐意与游客互动,服务社会大众,已成为银行开展文化共建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织土布穿土布在浦东已有千余年的历史。穿着土布走秀就是要留着乡村记忆。余爱琴、朱凤英、张坚、顾利华、高秀婷在牌楼前的平台上,走起台步来如专业模特走秀有模有样。有位叫康卫玲的年青高挑的女士也加入了土布走秀的行列。她们仿佛走在乡间金色稻浪的田埂上,秀出了“土布不土,土布生花”的无穷的魅力。随后,她们和着欢乐的舞曲,跳起了现代的恰恰和伦巴舞,民俗和现代相融,土布服装更现亮丽风采。接着,十多位老妈妈在周佩琪队长的带领下,也穿着一身土布衣服敲起了激越的腰鼓,鼓槌上的红绸带在金阳下闪耀着红色的光芒。
非遗糖画不再是老艺人的天地,已悄然走向中学生的世界。上海周浦实验学校于2016年2月成立了糖画社团。一边的展台上插满了刚完成的糖画,有跳跃的金鱼、展翅欲飞的蝴蝶等。学生正在刘燕林老师的指导下,在展台前画糖画。4名学生分成两人一组,一人负责熬制糖浆,另一人则举着不锈钢勺,专心致志地用糖浆在光洁的石板上绘制出一幅幅晶莹剔透的糖画。该糖画社团在传承传统糖画技法外,还自主探究了“健康低糖糖画”配方比例,自创了“彩色糖画”“立体糖画”。
芦苇编织也是浦东的非遗项目。周浦镇沈西村的施华鑫是一名芦苇编织能手,他会用青青芦叶精心编织出乡野中的蚂蚱、蝴蝶、金蛇、玫瑰花等动植物。老施还把芦苇编织技艺传授给妻子。夫妻双双围在展台前,一起编织蚂蚱,其乐融融。刚走完台步的顾利华,又坐在小木凳上麻利地用稻草搓着稻草绳,搓得像麻花一样,紧致又好看。她说,旧时农忙时,收割稻谷必用这稻草绳,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种文化,更是一种难忘的乡村记忆。
成为有影响的节庆文化品牌
20年前,周浦小上海旅游文化城和小上海步行街先后建成开街。2005年春节第一届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在这里诞生。20年来,这里已举办了68届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。每逢春节、端午节、国庆中秋节等节日,本镇乃至浦东新区的许多非遗文化项目都在这里展演,弘扬传承了优秀民俗文化,也把周浦小上海文化展示会培育成了一个有影响的节庆文化品牌。
周浦镇副镇长周俊表示明利配资,小上海步行街是周浦镇的标志性区域,承载着浓厚的商业氛围和文化底蕴。在这里举办民俗活动,旨在服务市场经济,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物选择和更优的购物体验,让消费者在周浦吃得舒心、玩得开心、买得放心,营造节日期间欢乐的购物环境。
翻翻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